English

阎延文诗意人生的雕塑

1999-11-10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——《诗刊》举办杨晓民作品研讨会 我有话说

最近,青年诗人杨晓民的诗集《羞涩》和理论专著《中国单位制度》在诗界和学术界激起了两朵耀眼的浪花,成为世纪之交最亮丽的风景之一。1999年10月15日,由诗刊社、长江文艺出版社、中国人民大学现代诗学研究所、《诗探索》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杨晓民作品研讨会在中国文联大楼举行。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、著名诗人吉狄马加、来自台湾的女诗人古月、画家李思齐和诗人、评论家韩作荣、李小雨、许明、孟繁华、周百义、杨克、兴安、何孔周、唐晓渡、程光炜、刘福春、陈旭光、王山等,以及《诗刊》编辑部全体成员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。研讨会由《诗刊》副主编叶延滨主持。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、《诗刊》主编、著名作家高洪波致辞。中宣部副部长龚心瀚、新闻出版署署长于友先、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等发来了贺信。

吉狄马加热情地肯定了杨晓民的创作成就。他说:我以诗人的感觉品读杨晓民的作品,感到阅读是一种享受。他的诗体现了对多种人类恒态,包括对土地、生命和昔日美好情感的追念,触摸到了人类灵魂最柔软的部分。他使我想到叶芝,想到福克纳,有一种深深的亲切感。他的成功说明,在信息时代和全球一体化到来之后,诗人坚守的仍然是民族文化中最独特的部分,延续着本民族的精神之根。事实证明,越是这样的作品,越具有走向世界的冲击力。

来自海峡对岸的女诗人古月专程赶来参加研讨会。她说:杨晓民的诗集《羞涩》令我衷心钦佩。诗人用平实无华的词句,表达很深层的意蕴,这在台湾诗坛很少见。内地诗人的深层生命体验,必将产生伟大的作品。

《人民文学》副主编韩作荣认为,杨晓民的创作展示了诗歌正常的生命状态,那就是应有的严肃和节制。他将杨晓民的创作历程分为创生期、拓展期、成熟期三个阶段,称赞杨晓民在内心狭窄而辽阔的世界里找到了人生的诗意。

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程光炜认为:杨晓民在本质上是一个反城市主义者,一个用乡村和旅游题材反抗现代文明的诗人,然而,他却不是盲目的乡村歌者。他通过城乡对立或城乡隔膜两种诗歌范式的艰苦探索,传达出了90年代生存的复杂性。

《作品》副主编杨克说,杨晓民的写作状态我非常喜欢,他的《赛特》等诗以强烈的生活化、民间化风格展现了诗意磨损的现实;而《九月》等诗则凸现了传统的诗境之美。难得的是两类诗都非常好,既保持了主观的智性色彩,又兼顾了与读者的对话性。

出版诗集的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周百义说,晓民是大别山和淮河的儿子,他似乎拥有艺术复眼,在喧嚣的世界中排除干扰,实现了心灵的畅游与飞翔,出版这样的好作品,是我们的骄傲。

社科院研究员许明说,杨晓民最近写了两部好书,《中国单位制度》揭示了人的生存状态,诗集《羞涩》则探索了人的精神状态。他的作品有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风格,充满自由意志和淡淡的忧愁,是对浪漫主义精神的重新书写。孟繁华谈到,杨晓民的诗和理论都是极富个性的创造,而二者在立场上有一种悖反现象,展示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性。北京大学的陈旭光认为,杨晓民诗歌强调感觉的敞开、体验的自名和感性的自觉,《诗刊》推出这样的诗人,肯定会促成诗歌史写作框架的变化。在研讨会上发言的还有唐晓渡、刘福春等。

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、著名作家、《诗刊》主编高洪波说,这次研讨会既是一次有学术深度的对话,又是诗歌界与学术界、理论界难得的智性交流。它构成了诗人与评论家深层次的情感沟通,创造了诗界与理论界通力合作,共同推出实力派诗人的崭新模式。杨晓民的《羞涩》本身是一种美,是精气内敛、打动人类心灵的诗意之美。不以诗人身份生存的杨晓民,却演绎了最本质的诗歌精神,这是《诗刊》召开这次研讨会的核心动因。今后,我们要继续推动这种模式,联合各方面力量,将诗歌这颗人类文学王冠上的明珠擦拭得更亮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